應科院推出「人工智能 ESG 報告分析」引擎 助大灣區碳中和協會揭本港首份「碳中和100强榜單」

  • [香港,2022年12月8日] 隨著全球氣候加劇變化,世界各地對上市公司環境、社會及管治(ESG)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在迅速提高。香港政府對ESG的重視逐步提升,相關監管機構也不斷加强ESG政策法規的推進和信息披露立法的實踐。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在綠色創新科技範疇擔當領航角色,推出「人工智能 ESG 報告分析」解決方案,協助企業實踐可持續發展的信念。今日大灣區碳中和協會揭曉首份「香港上市公司碳中和100強榜單」,使用該解決方案實現海量數據自動提取,提升運營效率。

    金融行業擁有海量的各類複雜格式的文檔和報告,例如年報、ESG報告等,裏面含有非結構化或半結構化資料,及表格、文字、圖表等多種格式。要滿足監管合規審查、報告生成、披露要求等目的,需投入大量人工去整理、分類和提取特定數據資訊;然而人工審核流程效率低又易出錯。應科院開發的「人工智能 ESG 報告分析」科技, 可以從海量複雜的文檔報告中自動收集、提取和分析關鍵信息,不僅大大縮短處理文件的時間,更可自動為報告作分析及總結。

    大灣區碳中和論壇今日公佈的首份「香港上市公司碳中和100強榜單」,運用應科院「人工智能 ESG 報告分析」引擎作爲技術支持,篩選出碳中和分數最高的100家。系統在不到兩小時内,將香港交易所2000多家上市公司的ESG報告進行數據處理,自動抽取關鍵信息和分析,通過人工智能提高運營效率,減少人工檢查流程和合規成本。 若用人力進行如此龐大的數據處理,或需要幾天甚至數月的時間。

    論壇當日,應科院的綠色金融專家及智慧能源專家出席圓桌論壇,與約200位關注碳中和的政界、商界、學者及專業人士分享應科院的綠色科技。

    「人工智能 ESG 報告分析」創新點:

    • 深度自然語言處理引擎,根據文檔上下文進行事件及實體關聯提取
    • 智能文檔解析,應對多樣化文檔格式
    • 多模態信息抽取模型,進行多維度信息抽取
    • 基於深度學習的端到端解決方案,提升監管科技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表示:「加强ESG相關披露已經是全球金融投資的大趨勢,監管者也鼓勵更多上市和非上市公司將ESG披露作爲經營策略。應科院一直研發和應用嶄新的科技,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等技術,助金融機構提升ESG報告數據處理的效率,降低合規成本,滿足監管合規審查和信息披露等要求。我們期待與更多機構合作,利用『人工智能 ESG 報告分析』技術促進其他監管科技的發展,支持政府全面推動綠色金融,加快香港實現碳中和目標。」

    大灣區碳中和協會創會會長胡伯杰先生表示:「協會創辦只有短短一年,已與綠色金融及影響力投資業界深度交流,業界期待我們能提供權威的香港上市公司碳中和指數榜單,作為他們的投資參考,並希望稍後推出相關金融產品。」大灣區碳中和協會2022年10月獲邀成爲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成員,將促進相關項目擴展至大灣區其他城市。


    出席大灣區碳中和論壇2022、大灣區碳中和協會一周年慶典的院士專家大合影。中國工程院陳清泉院士(左10)、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右9)、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研究所首席發展策略師陸恭蕙女士(左8)、中國發明協會副秘書長劉志明先生(右10)、大灣區碳中和協會榮譽會長岳毅先生(右11)、創會會長胡伯杰先生(右12)、創會副會長徐柱良先生(左7)、郭美珩女士(右4)、耿國華先生(右8)、伍敏女士(左6)、曾瀞漪女士(右1)、副會長文灼非先生(右6)、劉國俊先生(右3)、秘書長羅綺萍女士(左9)、理事邵志堯博士(右7)、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陳家豪先生(左11)、香港太陽能應用協會會長吳克耀先生(左5)、RELOOK見新社會創新中心創始人趙培烜女士(右2)等專家及業界領袖。


    應科院可信及人工智能首席技術專家余濤博士介紹人工智能ESG 報告分析技術

    應科院研發具有感測功能的 4K2K AR/VR 兼容頭戴式顯示器(HMD) 榮獲「2022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

  • [香港,2022年11月21日]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ASTRI)的團隊研發具有感測功能的 4K2K AR/VR 兼容頭戴式顯示器(HMD),榮獲「2022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的「商業方案(新興技術)獎」銀獎。

    「2022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頒獎禮於11月16日舉行,應科院兩位代表新興感測與顯示系統助理高級總監陳建龍先生及助理主任工程師張瑋女士出席此次頒獎典禮。訊息物理系統總監谷德權博士(Dr T. John Koo)亦作爲本次活動督導委員會成員到場。

    得知應科院團隊再次獲獎,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對同事們的傑出成就和貢獻表示衷心祝賀:「我們積極參加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目的是希望透過有關平台,讓我們的科研人員有機會向業界展示其技術成果,獲得更多與機構合作的機會,以促進技術商品化。此次獲獎相信能鼓勵科研同事未來加倍努力,不斷追求創新和卓越,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元宇宙被定義為下一代的互聯網,而頭戴式顯示器則成爲連接現實世界和虛擬空間之間的人機交互窗口。顯示的圖像質量、安全級別和人機交互是衡量頭戴式顯示器成功與否的三個關鍵因素。受益於應科院受專利保護的顯示和傳感技術,應科院已成功開發出AR/VR兼容的頭戴式顯示器,其具有無與倫比的圖像顯示質量,基於生物特徵的安全數據保護以及通過眼睛注視跟蹤和手勢理解實現的自然使用人機界面。

    應科院的解決方案採用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4K分辨率LCoS微型顯示器(矽上液晶)和高精度光學系統,可表現出具有清晰細節、鮮艷色彩和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的真正雙4K圖像。為滿足元宇宙應用的沉浸式體驗,該解決方案可在人眼面前產生大視場(對角綫70度)虛擬圖像,打開探索世界的新窗口,為AR/VR的多種應用做好準備。

    帶領研發團隊的應科院新興感測與顯示系統助理高級總監陳建龍先生表示:「元宇宙融入日常生活將成爲一個大的趨勢,這勢必推動用戶追求更高端頭戴式顯示器的需求。應科院AR/VR兼容頭戴式顯示器在工業元宇宙的數位化應用中,可提供教育、訓練、模擬,以至於操作輔助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助力香港再工業化的進程。」

    參與研發具有感測功能的 4K2K AR/VR 兼容頭戴式顯示器(HMD)的其他應科院成員包括:「陳建龍、張瑋、劉德華、陳國頌、沈史輝、Sultan Malik Saad 及談銘威」。

    新興感測與顯示系統助理高級總監陳建龍先生及助理主任工程師張瑋女士代表團隊出席頒獎典禮

    具有感測功能的 4K2K AR/VR 兼容頭戴式顯示器(HMD)

    應科院兩項暑期實習計劃啓動全球招募 期望吸引更多國際實習生 壯大香港創科業人才庫

  • [香港,2022年11月17日]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致力於培養年輕一代創科人才。作爲香港最大的政府資助應用科技研發中心,應科院「暑期實習計劃」及「金融科技未來領袖學院」(實習)計劃開始接受報名,為全球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深入了解香港創科生態系統、體驗應科院特有科研文化的機會。去年,應科院的暑期實習計劃獲得積極響應,共收獲2,464份申請,並從中挑選出50位申請候選人,其中有來自28多所美國和英國名校的學生,如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以及來自香港頂尖大學的本港學生。

    透過暑期科研實戰 為未來創科事業積極裝備

    應科院持續推出多項優秀人才計劃,旨在培養具備國際視野的創科人才。對應用科技研發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透過應科院此次兩項暑期實習計劃全面了解科研流程,體驗多元化及包容性的工作環境,探索在研發機構從業的可能性。該兩項暑期實習計劃將自2023年6月開始,為期8周,即刻便可提交申請。通過面試的候選人將有機會在跨文化環境,得到榮獲國際獎項的科學家的指導和授教。此次兩項實習計劃的申請對象主要針對主修理工科(STEM)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2023年暑期實習計劃

    應科院「暑期實習計劃」基於現有實習生的工作規劃作多方面的擴展,提供多元化的研發項目實踐和活動,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届時實習生將得到從教科書難以獲得的實戰機會,親身參與涉及應科院六大核心領域的應用研發項目,包括:智慧城市、金融科技、再工業化和智能製造、數碼健康科技、專用集成電路和元宇宙。他們將有機會與應科院的高級管理層并肩合作,與研究人員一起深入探索創科流程和技術開發,參與採用人工智能、高級分析、區塊鏈、數碼資產、5G 和物聯網等技術的研發項目,為未來職業積纍寶貴的經驗。

    除了參與研發項目外,我們還會安排技術演講「Tech Talk」系列,邀請大型企業和機構的專業學者和領先人士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和成功經驗,並提供人脈拓展的機會。對於非理工科的申請學生而言,應科院亦會提供其他部門的實習機會。

    2023年金融科技未來領袖學院

    「金融科技未來領袖學院」於去年成立,是應科院人才先導的旗艦計劃,主要針對熱衷於金融科技和創新的學生,他們會分配至應科院金融科技部門,接觸金融科技和元宇宙業務及創新項目。

    除技術演講「Tech Talk」系列和人脈拓展活動外,實習生將參加為期兩周的實地考察,到訪多間支持該計劃的世界知名金融和科技機構,面對面與業界專家溝通交流,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金融技術如何影響社會發展。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表示:「香港對創科人才求賢若渴。這兩個暑期實習計劃是應科院實施的多項人才培養計劃之一,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創科研究項目,獲得未來職業中所需的專業技能和經驗。為讓投身創科的人才對未來香港發展,尤其是創科生態系統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自去年起,我們一直努力吸引來自世界頂尖學府的學生申請,結果反響熱烈。今年我們將繼續向全球推廣我們的暑期實習計劃和金融科技未來領袖學院,希望吸引更多海外學生,深入認識香港創科業的發展。」

    應科院兩項實習計劃的背景

    應科院今年的兩個實習計劃,分別在本港多所大學及包括英、美、加著名學府的28所海外大學進行招募,共收到2,464份申請表格,經過面試後,當中50人將於6月至8月期間,進行不多於8個星期的實習。當中除了招聘本地5所大學(排名不分先後)包括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的就讀電腦科學、商業及金融等學科相關專業的大學本科二、三年級學生,及碩士及博士學生參與其中之外,超過一半的實習生是來自英、美、加的著名學府。

    立刻申請

    「暑期實習計劃」及「金融科技未來領袖學院」現已開始接受報名,截至日期是2023年2月28日。實習計劃將在6月至8月間展開,為期8周。

    有意申請的學生,可以透過以下鏈接缐上報名:https://forms.office.com/r/nPhLt2j9Gq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訪問應科院及與2022暑期實習計劃學生現場交流


    應科院於2022年暑期實習計劃期間舉辦運動日

    應科院成立「微電子技術聯盟」 構建生態系統發展微電子 助力香港再工業化

  • [香港,2022年11月9日]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今天宣布成立「微電子技術聯盟」(「聯盟」),旨在構建微電子與半導體技術生態系統,建設區域一流、世界知名的微電子技術和產品開發平台。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太平紳士、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女士,太平紳士及來自學術界、微電子領域的高端專家和骨幹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見證了「微電子技術聯盟」的成立。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表示:「我很高興今天能夠與大家一同見證『微電子技術聯盟』的成立,這標誌着本港微電子發展的一個新里程。半導體一直是所有電子及電訊產品中最重要的元件。因此,發展微電子產業不僅可以滿足全球經濟發展和消費的需求,亦能貢獻國家所需,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應科院現聯同專家、學者和專業翹楚組成微電子技術聯盟,加強技術交流,一同推動香港的微電子工業發展及培育本地微電子技術人才,創造更多協同效應。創科驅動是提升香港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我們會與業界攜手推動更多高增值和高技術含量的製造工序和生產線在港進行,使本港的經濟更加多元化,為年輕一代帶來更多高技術和高增值的職位。」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表示:「今天『微電子技術聯盟』的成立,將會是應科院另一個重要里程碑。從『0到1』,聚焦基礎研究,需要創新及決心,而要成就『1至N』,推動科學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需要各界的鼎力支持,才能成就一個生生不息的微電子生態系統。『微電子技術聯盟』的成立將協助學界連繫到業界,助力香港再工業化;進而開創產學研融合發展的新路向,為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持續作出貢獻。」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表示:「發展微電子行業將壯大本地再工業化人才庫,為工業4.0和工商界注入新動力,提升香港的競爭力。應科院在三維集成芯片、第三代半導體和低功耗無線連接芯片三個方向的研發耕耘十年,在公共平台及中試線的運營和管理、人才支援、以及技術和產品商品化方面,積累多年成熟的經驗、廣為業界和學界認可,亦在產業化和商品化方面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我們期望成立『微電子科技聯盟』,可以聚集本港分散的資源,促進技術和產品的商品化進程;亦可培養本地人才、帶動國際合作,拓展大灣區市場,為本港創科中心的發展和再工業化的進程提供強大的支撐。」

    建立微電子科技聯盟 推動區域生態系統發展 引領創新前沿

    香港政府銳意發展高新科技產業,目標讓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近年更預留數以十億撥款支持本地再工業化。半導體技術是整個製造業的核心,目前正值技術更新換代之際、全球產業鏈重新佈局之機,組建「聯盟」,將使各支持單位能夠於微電子解決方案、知識轉移以及合作機會各方面,與持份者深入了解及保持緊密聯繫,以國際視野去領導及加強香港微電子產業發展的跨行業平台。

    發展微電子生態系統,需要各持份者保持緊密聯繫及促進合作,才能讓香港加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由應科院主導成立的「微電子技術聯盟」,獲得本地學界及業界多間機構的支持,包括香港工業總會、ASMPT 香港、瑞聲科技、萬維數碼智能有限公司、大能創智有限公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等。「聯盟」旨在促進創新科研,推動產業、研究機構、學術界之間的技術合作,吸引大灣區、中國大陸和世界各地的研究機構和企業進駐香港,拓闊本地人才出路,成就生生不息的微電子生態系統,為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持續作出貢獻。

    「聯盟」推動區域整合、打造高競爭力的微電子創新之相關策略包括:

    • 整合存量 聚焦增量
      「聯盟」將利用將建立的中試線,透過與本港、大灣區和海外的各研究機構的合作,充分地整合已有的研發資源(如人員、設備)與成果(專利),集中資源開發產業化所需要的增量技術,加快產品的市場化進程。
    • 應用牽引、協同創新
      「聯盟」將以大型企業的應用為目標,使用商品化模式和協同創新理念,有效地整合海內外各種資源,形成「材料—設備—外延—器件—晶片—封裝—模組—系統」的完整產業鏈,擴大與三維小晶片和第三代半導體相關的新興市場。

    應科院在微電子研發具有超過十年的豐富經驗。自2006年,應科院便組織跨國技術團隊於大中華區率先開展三維集成技術研究,參與國家重大專項方向規劃。自2012年,應科院更承建科技部海外第一個「國家專用集成電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一直致力推動香港微電子科技產業發展,圍繞三維集成芯片、第三代半導體和低功耗無線連接芯片三個方向上開展科學研究、工程轉化和人才培養等工作。2016年,應科院主持制定中國 2035第三代半導體電力電子技術發展路線圖,並代表國家參與 IEEE 全球技術路線圖制定,與全球學界和業界建立了廣泛的聯結。應科院亦獲得香港和海內外各種科技獎項約40項,包括 2020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微電子三維集成技術)。


    (左起)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院長黃定發教授;香港城市大學先進設計及系統工程學系馮憲平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高級顧問陳正豪教授;ASMPT 香港促成科技開發組副總裁吳漢瑜先生;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女士,JP;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JP;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BBS,JP;香港工業總會常務副主席莊子雄先生;瑞聲科技執行董事莫祖權先生;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香港大學工程學院院長David Srolovitz教授; 應科院集成電路及系統副總裁史訓清博士


    (前排左起)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院長黃定發教授;香港城市大學先進設計及系統工程學系馮憲平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高級顧問陳正豪教授;ASMPT 香港促成科技開發組副總裁吳漢瑜先生;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女士,JP;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JP;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BBS,JP;香港工業總會常務副主席莊子雄先生;瑞聲科技執行董事莫祖權先生;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香港大學工程學院院長David Srolovitz教授

    (後排左起)應科院集成電路及系統副總裁史訓清博士;應科院董事局董事吳民卓博士;應科院董事局董事周博軒先生;應科院董事局董事何偉中先生;香港立法會議員邱達根先生;招商局港口董事局副主席、香港立法會議員嚴剛先生;應科院董事局董事陳俊光教授;應科院董事局董事李治緯先生;應科院董事局董事黃錦沛先生,BBS,JP


    (前排左起)ASMPT 香港促成科技開發組副總裁吳漢瑜先生;職業訓練局副主席葉中賢博士,JP;香港工業總會常務副主席莊子雄先生;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女士,JP;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JP;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BBS,JP;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博士, GBM,GBS,BBS,JP;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永遠名譽會長吳宏斌博士,SBS,BBS,MH;香港中小型企業總商會會長周嘉弘先生;華潤創業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鷹先生

    (後排左起)應科院集成電路及系統副總裁史訓清博士;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香港及國際分會有限公司何雅凌會長女士;麻省理工學院香港創新中心執行董事冼超舜博士;大灣區碳中和協會發起人/創會會長胡伯杰先生;芯倍微科技有限公司主席楊美基博士;香港電腦學會專業及職業發展總監許仁強博士工程師;國際可持續發展學院創辦人兼院長王象志教授;香港大學工程系田之楠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處長徐仲鍈教授;聯想中亞太區幕僚長兼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何一凡女士;香港物聯網商會會長莊毅堅先生;香港科技創新研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偉儉先生;香港內地經貿協會執行委員會會長黃炳逢先生


    (左起)香港工業總會理事、創新及科技發展委員會副主席吳民卓博士;香港工業總會理事、創新及科技發展委員會副主席岑健偉先生;香港工業總會總裁陳心愉女士;香港工業總會名譽會長、職業訓練局副主席葉中賢博士,JP;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女士,JP;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JP;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BBS,JP;應科院集成電路及系統副總裁史訓清博士;香港工業總會常務副主席、創新及科技發展委員會主席莊子雄先生;香港工業總會常務副主席林世豪先生;香港工業總會常務副主席陳偉聰先生;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丁煒章先生


    (左起)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女士,JP;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JP;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BBS,JP;應科院集成電路及系統副總裁史訓清博士;ASMPT香港促成科技開發組副總裁吳漢瑜先生


    (左起)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女士,JP;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JP;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BBS,JP;應科院集成電路及系統副總裁史訓清博士;萬維數碼智能有限公司主席李應樵博士;萬維數碼智能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馬志雄博士


    (左起)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女士,JP;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JP;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BBS,JP;應科院集成電路及系統副總裁史訓清博士;大能創智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文明博士

    引以為榮的「香港發明及製造」,中文大學的楊偉豪教授以超過十年時間成功研發出世界級通訊科技「分批稀疏編碼」(Batched Sparse Code)簡稱「BATS」

  • [香港,2022年11月4日] 由楊偉豪教授創立的安眺科技有限公司(n-hop technologies),聯同香港最大最資深的香港應用科技硏究院(應科院 ASTRI),共同充分利用BATS,開發針對5G技術最新倡義的「集成接入及回傳(Integrated Access & Backhaul:IAB)運作應用模式。此舉能幫助優化 5G IAB場景,大大提升網絡傳輸速率,以及減少因為數據掉失而產生的失真,成就智慧城市。這項由應科院、大學和本地初創公司共同參與的技術商品化合作,是「官、產、學、研」協力創新的又一成功例子。項目更呼應了行政長官2022 年施政報告關於加强5G基建的政策 —— 政府鼓勵並支持基礎網絡全面快速向 5G 演進,及早部署 5G 技術以提高效率、生產力和服務質量。

    未來智慧城市不能沒有的BATS

    現代人的先進生活模式,早已離不開流動網絡科技,參與網上視頻會議、收看韓劇、智能娛樂設備、購物速遞、手機應用程式通訊及視像通話等,大部份時間都需要流動網絡科技的支援,當數據流失情況嚴重時,便會出現斷續、斷線、「起格」(畫面不流暢)或延遲情況。所以,一個低時延及高傳輸效率的通訊網絡,變得越來越重要,對成就智慧城市的發展亦起關鍵作用。

    楊偉豪教授早在2000年期間提出的網絡解碼編碼,成為世界院校在通訊理論學說的必修課題。楊教授的研究貢獻屢獲殊榮,他在2021年獲得電機工程界最高獎項之一的IEEE Richard W. Hamming Medal 及在2022年獲得信息論領域最高榮譽的 Claude E. Shannon Award。楊偉豪教授、楊升浩教授與科研團隊,經過長達超過十年時間的鑽研,成功研發網絡編碼技術「分批稀疏編碼」(BATS),從而簡化了編碼和解碼程序,以編碼器取代路由器,發送信息的「憑據」而非整個信息,令網絡通訊更有效率、可靠、穩定和安全。相比傳統線型網絡,「分批稀疏編碼」(BATS)可以提升傳輸速率超過十倍。

    取名 n-hop technologies 彰顯BATS 優勢

    楊偉豪教授、楊升浩教授及何偉中先生為安眺科技(n-hop technologies)的創辦人。何先生在資訊及通訊科技業界擁有38年豐富經驗,其中長達18年時間為業界權威機構的行政總裁,全力推動資訊及通訊科技的發展。他們為公司取名n-hop technologies,顧名思義,代表了「分批稀疏編碼」(BATS)的優點:傳輸的信息就算傳經很多個無線鏈路,仍然能夠保持高傳真度。

    「分批稀疏編碼」(BATS)令5G科技如虎添翼

    隨著第五代流動通訊技術(5G)的成熟及普及,專利技術 「分批稀疏編碼」BATS的應用效能令5G科技如虎添翼。現行的通訊技術方案各有缺點,包括鋪設光纖網絡需要掘路,既費時亦成本高昂;無線通訊網絡,如WiFi, LoRa, NB-IoT等數據傳輸速度慢、效能低。如果將BATS配合5G「集成接入及回傳」(5G IAB)的應用模式,應用於5G 基站網絡或其他寬頻無線回傳(wireless backhaul)網絡上,以光纖將少數5G 基站連接至5G主網絡,其他5G 基站之間利用「分批稀疏編碼」BATS 的功能優勢互通信息,一個低時延 、高傳輸效率、又能提升經濟效益的5G 通訊網絡便可建立。

    「官、產、學、研」協力創新 推動香港科技成果轉移

    政府一直推動「官、產、學、研」界別的合作,透過各類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提供相互合作的發展空間及平台。應科院與安眺科技的合作,也受益於政府的資助計劃及平台,包括「研究人才庫」、「TSSSU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等,從而促進應科院 5G科技與安眺科技及中文大學的 BATS 創新成果之間的深度融合,以達至科技成果轉化的目標。

    應科院作為研發5G技術的先驅,今次能與安眺科技聯手完善通訊科技,應科院主席李惠光工程師表示:「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推出措施多方面發展5G 基建,並鼓勵在不同行業及早部署 5G 技術,以支持智慧城市的應用。 應科院全力支持該倡議,並協助政府提升香港作為區域通訊樞紐的地位。 我們積極與安眺科技等業界夥伴合作開發創新的 5G 基站解決方案,包括整合『分批稀疏編碼』(BATS),推動包括應科院和大學研發成果在內的『香港製造』技術商品化,並促進應科院、香港大學和本地初創公司的合作,發展蓬勃的創科生態系統。」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對是次合作感到特別高興:「應科院作為創新科技署指定的資訊及通訊技術研發中心,多年來為香港的通訊科技發展不遺餘力,憑藉我們掌控5G科技及興建5G基站的能力,配合楊教授的網絡編碼技術『分批稀疏編碼』(BATS),我們相信香港在不久將來,於有關領域能引領環球發展、蜚聲國際。這也符合應科院全力支持本地大學技術商品化的願景。將技術從研究實驗室落地到市場對於我們的智慧城市發展和改善至關重要;在智慧城市中,創新將轉化為滿足我們需求的真正服務和產品。 憑藉應科院22年的商品化經驗,我們一定會為我們的大學項目增加價值和信心。」

    何偉中先生説:「我們感到非常興奮有機會與世界級的應用研究機構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合作,共同將我們的 BATS 技術應用到 5G 集成接入和回程(IAB)蜂窩標準中。支持 BATS的 IAB 標準將有助於 5G 基站緻密化,它不僅提供了基站的靈活性和快速部署能力,使用多跳無線回程能夠讓移動服務運營商節省大量光纖連接的實施或租賃成本。該技術促進實現緻密化,並且助力5G生態系統中的參與者很快推出更多對頻寬容量需求無限的創新應用。」

    楊偉豪教授表示:「對於我們能夠和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合作,我感到十分高興。應科院擁有其中一支最優秀的 5G 研究團隊,可以和n-hop互相補足。這個項目將建基於我的團隊獲獎的研究 — 網絡編碼,我們將共同開發一項新技術,旨在於徹底改革 5G IAB 中的信息通信協議。」

    BATS 通訊技術改善生活.拯救生命

    至今,BATS 相關的專利技術已高達11項,應用範疇廣泛,例如將BATS應用於衛星通訊上,配合航天科技發展;將技術套用在水底的聲納(sonar)傳輸網絡,用以監察水底基建項目的運作情況,克服海洋數據傳輸障礙;甚至可配合熱汽球,在偏遠山區搭建空中的無線網絡,或配合航拍機進入災區,即時傳輸現場數據,協助緊急救援等。與此同時,楊偉豪教授與團隊正準備向工程學國際權威組織「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申請將BATS納入國際通訊的編碼標準,期望進一步令BATS 應用普及化,造福社會。


    (左起)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應科院主席李惠光工程師、安眺科技聯合創辦人及董事楊偉豪教授、安眺科技聯合創辦人及首席執行官何偉中先生


    (左起)應科院通訊技術主任工程師徐英倫先生、應科院通訊技術總監招溢利博士、
    應科院通訊技術副總裁莊哲義博士、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應科院主席李惠光工程師、
    安眺科技聯合創辦人及董事楊偉豪教授、安眺科技聯合創辦人及首席執行官何偉中先生、
    安眺科技聯合創辦人及高級顧問邵家健教授、安眺科技首席技術官Mehrdad Tahernia博士、
    安眺科技業務發展總監侯天豪先生

    應科院與德勤簽署諒解備忘錄 合力促進科技生態系統的長遠發展

  • [香港,2022年10月26日] 應科院和德勤以諒解備忘錄(MoU)的形式宣布了一項新合作意向。有關諒解備忘錄正式確立了應科院和德勤的相互關係,並加強現有合作,以透過技術研究、科技商品化、人才培育和市場推廣舉措來支持科技生態系統的長遠發展。

    技術研究和商品化
    應科院和德勤將携手開展合作研發項目,在一切適用範圍内,發揮應科院現有知識產權的最大效益。

    同時,德勤的業務遍佈本地和全球,引領行業發展趨勢,積極拓展數碼戰略和運營,憑藉其豐富的業界經驗和專業知識,德勤可充分發揮生態系統集成者的角色,將應科院的研發項目與應科院專家團隊的技術支援整合,發揮各自最大優勢,形成協同效應。

    人才培育和市場推廣活動
    從人才培育到市場推廣項目,應科院和德勤秉持著共同願景,希望能為香港培養更多金融科技人才,促進跨學科合作和交流,構建一個强健的金融科技生態系統。

    如今,經營業務的日常運作對金融科技專家的需求日益增長,越來越多的機構需要招攬更多年輕的通識人才,廣泛涉獵從科技到商業,戰略到監管的專業技能。

    應科院將為德勤培養青年人才提供技術培訓,而在應科院作爲戰略合作夥伴參與的香港城市大學舉辦的「2023年金融科技奧林匹亞」金融技術人才培養計劃中,德勤將派遣金融科技專業講師指導培訓課程。

    此外,即將舉辦的2022年未來保險商峰會,標志著應科院與德勤合作開展的一系列金融科技市場推廣活動拉開帷幕。由2022年11月起,德勤將作爲應科院的主要合作夥伴組織,在兩年時間内,參與金融技術相關的市場推廣和宣傳活動並提供支持。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對此次合作表示非常高興:「這是項長期承諾。深化與德勤的合作,讓我們在完善技術生態系統領域又邁出一大步。透過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和經驗,進一步提升我們的競爭力,最終實現我們的共同目標。我們希望此次合作的成果,能為不久的將來帶來深遠的影響,創造極富意義的價值。」

    德勤中國華南區主管合夥人歐振興先生表示:「加强金融科技生態圈系統内的緊密合作和跨界合作對推動行業快速發展至關重要,不僅能夠樹立金融服務業新形象,亦能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作爲德勤躍動香港(INspire HK)戰略的一部分,此次合作展現了德勤對支持香港金融行業和金融科技創新所作出的鄭重承諾。」

    應科院可信及人工智能技術部門的高級總監張偉倫先生及德勤中國華南區政府事務組主管合夥人呂志宏先生表示,在培養新一代金融科技人才方面,應科院和德勤持有共同的理念,期望為香港和世界創造更多戰略性影響力。透過雙方長期的戰略合作,進一步推動知識轉移,加速技術創新,促進香港的創科生態系統的蓬勃發展。

    應科院宣布委任新董事

  • [香港,2022年10月21日]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今日宣布委任兩名新董事,並再度委任八名董事,任期為二零二二年十月二十一日至二零二四年十月二十日。

    新任董事包括:

    • 周博軒先生
      駿碼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執行主席
    • 何達先生
      香港寬頻集團持股管理人及行政總裁 – 企業方案

    獲續任董事包括:

    • 周世強先生
    • 莊子雄先生
    • 李治緯先生
    • 馬衡先生
    • 吳民卓博士
    • 戴劍寒博士,工程師
    • 湯達熙先生
    • 王賢敏女士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表示:「我在此歡迎周先生及何先生加入應科院,擔任董事一職。希望彼等貢獻其豐富的業界經驗,協力推動應科院大步向前,為完善香港創新科技生態系統共同努力。」

    李惠光工程師亦代表董事局,衷心感謝離任董事林德華教授及林文怡教授過去對應科院作出的支持及貢獻。彼等於二零二二年十月二十一日起離任。

    從二零二二年十月二十一日起,應科院董事局組成如下:

    主席
    李惠光工程師,銅紫荊星章,太平紳士

    董事
    陳俊光教授
    趙汝恒教授
    鄒金根先生
    周博軒先生
    周世強先生
    莊子雄先生
    何達先生
    何偉中先生
    李治緯先生
    馬衡先生
    吳漢瑜先生
    吳其彥教授,工程師
    吳民卓博士
    戴劍寒博士,工程師
    湯達熙先生
    黃錦沛先生,銅紫荊星章,太平紳士
    王賢敏女士
    (按英文姓氏次序排列)

    官守董事
    麥德偉先生,太平紳士,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常任秘書長
    潘婷婷女士,太平紳士,創新科技署署長

    應科院全力支持及配合《2022年施政報告》 創科發展開新篇.吸納全球人才.重點開拓科技策略產業

  • [香港,2022年10月19日]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全力支持《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告》,並深信當中有關香港及大灣區發展創新科技的策略、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放寬人才入境計劃、100億元投放於「產學研1+計劃」、拓展放寬人才輸入計劃、倍數增加智能生產線等,將會廣泛惠及科研生態系統的上中下游發展,長遠有助香港發揮優勢,建構國際創科中心。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表示,很高興施政報告展示了政府支持推進創科發展的決心:「政府重點大力發展創科領域,『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的成立,將針對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金融科技、先進製造與新能源及生命健康科技等科技策略產業,專責引進世界各地高潛力、具代表性的重點企業;政府又特別為創科、金融服務、文藝創意等產業,制訂簡便實用的法律指南和工具,更在人才、土地、投資、標準認證等方面,給予業界優勢,加上香港近年在創科已取得一定成果,讓創新科技不再是個單一產業,而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孕育出獨特的競爭優勢;新一輪措施將繼續促進『官產學研』界別的互動及平台發展,以及深化與內地的創科合作,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表示,作為香港創科界一份子,必須繼續努力培育及留住人才,因為這是唯一能讓香港保持競爭力的動能:「我們歡迎和支持《施政報告》把握時機,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放寬人才入境計劃、建造新一幢創科斗室、成立『人才服務窗口』專責制訂並統籌招攬內地和海外人才的策略和工作,以及向來港人才提供一站式支援等,絕對有利於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匯聚香港,豐富創科人才庫。發展創科能帶來新的產業及創造財富,幫助更多青年人發展事業及發揮所長,以產業聚集人才,持續提升香港整體競爭力,加速香港智慧城市的發展步伐,成就國際創科中心。」

    創新科技是全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強大動力,新一份施政報告強調以結果為目標、做實事,制訂具體落實政策,應科院將繼續堅守本位,以配合特區政府未來五至十年的香港創科發展,致力完善香港創科生態系統,協調上、中、下游相互發展,實踐科技產業化、推動香港科研成果商品化。

    國家首次在香港選拔「載荷專家」 應科院科研人員將積極加入選拔 為國家航天業發展貢獻力量

  • [香港,2022年10月3日] 國家宣布正式展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並首次在香港特區選拔載荷專家。 特區政府正式啓動初選程序,招募期由 10月6日至27日。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將甄選合資格的科研人員,並積極參與選拔,以配合國家航天業發展,創下歷史新一頁。

    在執行太空飛行任務中,載荷專家主要開展太空實驗或試驗的研究,操作使用太空實驗設備,以及配合飛行乘組其他人員開展站務管理的日常工作。今次的載荷專家,將在從事空間科學研究及應用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中選拔,而目前應科院在職擁有博士學位的科研人員為數不少,本院正與有關科研人員討論是次選拔的每項基本要求,務求在招募期內確定候選對象。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對此感到非常高興:「國家今次所給予香港如此難能可貴的機會,對科研界、應科院,以至每位科研人員來說,都是天大的喜訊,能夠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在饒有意義,也是令人期待萬分的新機遇。」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表示:「國家的航天事業發展迅速,而本港的科研能力卓越,是次配合國家航天計劃,將會為香港樹立科研發展的新里程碑;應科院團隊定必積極參與選拔,貢獻所學及發揮所長,冀望他們能帶著創科夢想飛上太空。」

    今次一共選拔12至14名預備航天員,包括航天駕駛員7至8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共5至6名,當中載荷專家約2名。載荷專家須在從事空間科學研究及應用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中選拔。候選對象須為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籍公民,其與家庭主要成員應熱愛祖國、擁護「一國兩制」方針、遵守國家憲法及基本法、無犯罪記錄,並支持載人航天事業。候選對象男女不限,年齡原則上由30至45歲,婚姻和生育狀況不限。體格方面, 男性身高為162至175厘米,女性身高為160至175厘米, 身體健康、非過敏體質、無可能影響飛行服務的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兩眼視力均不低於0.1,矯正後視力不低於0.8,無色盲,以及心理健康。 至於專業和學歷,需要擁有博士學位,專業為生物學、醫學、心理學、材料學、物理學、化學、生物醫學工程、機械工程、電子工程、天文學等,實際從事相關專業工作時間不少於3年,中英文綜合應用能力較強,普通話較好。

    應科院和星騁科技有限公司與與 5G 行業領導者合作,在 2022 年拉斯維加斯世界移動通訊大會上展示 毫米波 5G 集成小基站

  • [美國拉斯維加斯,2022年9月28日]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應科院) 和星騁科技有限公司 (星騁)與多家5G技術領先科技企業合作,在2022年9月28日至30日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2022年拉斯維加斯世界移動通訊大會(MWC Las Vegas 2022)上,即場演示5G集成小基站。

    該演示展示了 5G 集成小基站 (ISC) 與商用客戶端設備 (CPE) 連接以實現實時數據傳輸。 5G 集成小基站在非獨立架構 (NSA) 5G 網絡中以 26GHz 毫米波載波頻率和 400MHz 載波帶寬運行。

    端到端 5G 毫米波網絡由來自 O-RAN 生態系統合作者的構建塊組成如下:

    • 5G 核心網絡和多接入邊緣計算 (MEC)
      • 應科院的高性能且完全符合標準的核心網絡和 MEC 技術已經過商業驗證,可為企業和商業市場提供可靠、安全、超低延遲、高性能、零接觸的部署網絡。
    • 5G 集成小基站
      • NXP® Semiconductors 的集成小型蜂窩硬件平台采用公司的 Layerscape® Access LA1200 系列可編程基帶處理器,以及基於 Arm® 的高性能多核通信處理平台 (LX2160)。
      • 星騁的 5G 集成小基站軟件,由高性能的高物理層,低物理層軟件以及數字前端 (DFE) 組成,源自應科院 5G 技術,並進一步演進以支持商業運營商部署。
      • 由 YTTEK 基於 Anokiwave RFIC 開發的 5G 毫米波前端模塊 (FEM),支持 2T2R 和 400MHz 系統帶寬。
    • 支持 5G NSA 網絡的商用終端。

    星騁的5G 集成小基站在 26GHz 載波頻率和 120KHz 子載波間隔下運行,並配置為 2 發射和 2 接收 (2T2R),聚合 100MHz 分量載波以支持 400MHz 系統帶寬。 該演示展示了 5G NSA 網絡中的雙重連接,運行實時數據流流量並實現每秒超過千兆位的系統吞吐量。

    星騁的 5G 集成小基站支持 5G 網絡在 sub-6 或 mmWave 頻段的室內和室外部署。 它還支持低 PHY 和高 PHY 層的開放接口和測量,用於 5G 智能應用。 星騁的 5G 解決方案是基於通用處理平台的具有成本競爭力的工業級 O-RAN 網絡解決方案。它們已部署在商業公共網絡、專用網絡、工業物聯網 (IoT) 網絡、5G 關鍵任務通信網絡等。

    應科院副總裁(通訊技術)莊哲義博士說:“應科院非常高興與合作夥伴携手展示最新研發的 5G 技術。應科院的技術,涵蓋5G O-RAN 基站、5G 核心、MEC 和編排器,已授權給多個行業合作夥伴,以實現和加速商業化。 世界移動通訊大會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來推廣技術和擴大合作範圍。我們期待與生態系統合作夥伴合作,開發更多市場需要的技術,實現更廣泛的新興應用,如智慧城市、工業物聯網、C-V2X、AR/VR 等。”

    星騁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曾江州博士表示:「星騁很高興與所有 5G 行業領導者合作,提供商業就緒、具有成本競爭力和高性能的 5G 解決方案。 我們堅定地承諾将协助客戶加快 5G 解決方案的上市時間」。”

    應科院與星騁於世界移動通訊大會上即場演示5G 集成小基站的實時端到端系統。若有意參與現場演示,敬請發送電郵([email protected]),以安排與 應科院與星騁的現場或虛擬會議。